羅應生一家3口齊上陣。鄒清明 攝
鄺云亮(右一)帶領官兵排險。涂靈 攝
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瞬間撕裂了云南盈江這個美麗的小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抗震救災工作,要求把搶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迅速開展抗災救災工作。隨著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一聲令下,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用血肉之軀打開一條條生命通道,排除一道道險情,搭建起一個個“帳篷小區”。數千人民子弟兵爭分奪秒搶救生命,連續突擊清理廢墟,千方百計為受災群眾提供熱食,第一時間開設醫療救護所……子弟兵的突擊給災區群眾以信心和溫暖。
云南盈江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從3月15日起工作重點由搶險救援轉入受災群眾安置和恢復重建準備。
讓當地干部群眾感動的是,地震發生以來,一個個忙碌的迷彩身影,穿行在盈江大街小巷。這一抹流動的迷彩綠成為盈江最動人的風景:危急時刻,參與救援的3400多名解放軍、武警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給盈江人以溫暖、信心和希望。
動若風發
震后2分鐘投入行動
震后3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的魏嘉,兩眼通紅。
魏嘉是德宏軍分區駐盈江某邊防團三營副教導員。震后兩分鐘,魏嘉帶領兩名戰士孫程凱、夏睿,沖到了營門外的村子里。作為地震多發地帶的駐軍,每年不同時節,營里都會不間斷地修訂應急預案。快速反應,是每次修訂中的一個“關鍵詞”。
正是靠快速反應,震后10分鐘,武警德宏州支隊盈江縣中隊副中隊長方所亮按照指令,帶領20名官兵奔赴縣城人口密集的地段展開救援行動。
武警云南省消防總隊聞令而動,第一時間調集51輛消防車、308名官兵、7條搜救犬趕赴災區救援。
駐滇某摩步團從保山市隆陽區西山森林火災現場,星夜兼程直接開赴盈江地震災區,400多名官兵在緊急行動中快速完成任務轉換。
成都軍區空軍迅即啟動應急機制,緊急調配兩架運輸機投入抗震救災。空軍駐成都某場站出動100名官兵組成裝卸保障隊,緊急搶裝救援物資。搭載25名有關單位現場指揮組成員和17.1噸救援物資的運輸機,緊急飛往云南。
高效救援
營救57名被埋群眾
救援現場,一支身著“中國救援”字樣服裝的隊伍引人注目,這是由成都軍區駐滇某工兵團組建的西南首支地震災害救援隊伍。作為此次盈江災區唯一一支專業救援隊伍,他們千里馳援,趕赴震區不到30個小時,先后清理房屋170多間,轉移物資價值30多萬元,轉運傷員230多人,搭建帳篷40多頂。
3月11日,一位名叫丁志平的服裝店老板,拉住救援隊指揮員陳代榮的手,眼里噙著淚花。
地震發生時,丁志平的店鋪垮塌,兩名雇員不幸遇難。事發突然,丁志平不能確定,廢墟里是否還埋著其他顧客。
“我們已經找過幾回了,下面應該沒有人了!”現場群眾告訴陳代榮。
“用我們的設備搜尋一下,不能放過一個死角!”陳代榮指揮官兵們先讓搜救犬嗅探,接著用生命探測儀探測每一條隙縫,最后用破拆、頂撐設備人力搜索,每一個角落都進行了反復探測。
“決不放棄任何一點希望!”把搶救生命放在第一位,救援部隊憑著這種堅定信念,全面深入各重點區域,進行拉網式排查,在全面進村入戶前營救被壓埋群眾57名。
軍民情深
情暖771個安置點
11日11時,盈江縣城恢復正常供電,從震后停電到恢復供電僅用了22個小時。
14日晨,盈江地震后第一所“帳篷學校”開課。
15日,大街上越來越多的商鋪恢復營業……
軍民情深,共克時艱。在救援部隊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盈江震區生產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復正常。
3月13日晚,國務院第一批救災物資運抵盈江地震災區。14日凌晨,成都軍區駐滇某師官兵將首批物資中的37頂帳篷運送到受災嚴重的弄璋鎮飛勐村賀哈村民小組。在第一時間,子弟兵又將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受災群眾面前。
與此同時,在震區771個安置點,都有忙碌的迷彩身影,救援官兵們為震區群眾送醫送藥,問寒問暖,展開心理疏導。
3月14日,一位老大爺抱著一尊木雕像,風塵仆仆來到某團九連官兵的宿營地,作為特殊禮物送給官兵。老大爺深情地說:“要是沒有你們幫助,我現在還不知道是死是活!”
老大爺名叫昔承德,今年73歲,妻子已過世5年,有個兒子在外地打工,孫子在省城上大學,只有兒媳在家照顧他。看到辛苦積蓄蓋起來的房屋被地震震垮,老人死活也不愿離開。九連指導員蒲偉林半蹲在老人面前,反復勸說。正是眼前這位身穿軍裝熱情洋溢的“兵兒子”,讓老人慢慢冷靜下來,最終答應與官兵一同離開了危房。
“白神象”是傣族崇拜的圣獸,“白神象”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消災除難、風調雨順、和平安寧。親歷九連官兵兩次相助,親眼目睹子弟兵在搶險救災中所做的一樁樁好事,木匠出身的昔承德決定雕上一尊“白神象”送給子弟兵。
771個安置點上,許多傣族群眾說出了與昔承德老人一樣的話:“子弟兵就是咱們的‘白神象’!”(銀軍 董強 林貴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