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用有形之手才能抓牢廉價藥供應用有形之手才能抓牢廉價藥供應
來源: 紅網 作者:蘇宜 時間:2014-03-24 16:36
在醫院和藥店里,一些“好用價廉藥”缺失或經常斷貨的現象并不鮮見。記者在湖南、安徽等地調查發現,一些用于急救或治療感冒、老年病、結石和風濕等疾病的低價基本藥物經常一藥難求。(3月23日《人民日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為了盈利進行生產和銷售行為。當能獲取足夠的利益時就正常供給,當不能保證利益時就減少甚至不生產,這對于一般的商品是金科玉律。然而,“好用價廉藥”并不是一般物品,關系到基本民生,是社會利潤顯著大于市場主體私人利潤的商品。這類商品如果完全交由市場調節,就會出現“市場失靈”現象,導致商品短缺,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發揮作用,才能保證正常供給。
當然,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并不意味著政府要親自進入微觀的“好用價廉藥”生產領域,而是通過規范和引導兩種方式,改變市場主體的成本收益比,讓市場主體自覺自愿的生產和銷售“好用價廉藥”。
“好用價廉藥”缺失和當前以藥養醫、醫藥不分開的醫療體制緊密相關。醫院為了獲取更多的收入必然偏好使用藥價貴的藥品,如果放任醫院的逐利性,“好用價廉藥”必將越來越少。要想從根子上扭轉“好用價廉藥”消失的局面,首要就是發揮有形之手的規范作用,打破以藥養醫制度,確立醫院的公益性質,讓醫生依靠醫療技術生存,使藥品不再成為醫院和醫生獲利的工具,這樣一來才能讓“好用價廉藥”普及起來。
解決“好用價廉藥”生產問題同樣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發揮作用。為了刺激藥企生產積極性,需要將生產“好用價廉藥”社會收益部分內化為藥企的私人收益,從而讓藥企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獲得應有利潤。可行的方式是加大對生產“好用價廉藥”企業的補貼力度,由政府托底進行生產,政府在掌握藥品需求的基礎上對“好用價廉藥”招標,對生產成本進行全額或者部分補貼,同時輔之以稅收減免等優惠措施,改變藥企的成本曲線,增加“好用價廉藥”的市場供給。如此,才能讓價廉藥惠及大眾。
文/蘇宜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