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發布。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多個省市出臺了科技創新盡職免責相關政策,鼓勵創新、支持擔當、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建設正在全國加快推進。
深圳的探索頗具代表性。來自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的報告顯示,從生成式人工智能這一波前沿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來看,人才極客化、素質高知化、團隊小型化的特點突出,這些前沿創新試錯成本高、成果轉化周期長、市場風險大,對科技創新的環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46%。“雖然水平比較高,但結構不平衡,企業研發投入高達93.3%,基礎研究短板突出。”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副院長陳家喜說,深圳市場化程度高,很多企業資本更傾向于投資回報快、確定性高的應用型項目,對基礎研究的供給不足,對初創型企業的支持不夠。
記者了解到,《指引》適用于深圳全市范圍內財政資金資助的科技創新活動,明確了5項勤勉盡責條件、9項免責情形。其中,符合戰略決策方向、符合科學民主決策程序、沒有以權謀私、主動擔當作為、主動糾錯并及時挽回損失或消除不良影響的,可視為履行勤勉盡責義務;履行勤勉盡責義務后,出現“里程碑式”“賽馬式”項目未通過考核、因技術路線選擇不當導致難以完成預定目標等情況,可免除相關責任。同時,《指引》還明確了履職盡責認定工作的辦理程序。
不僅是在深圳,今年以來,天津、山東、黑龍江、江蘇、海南等省市也出臺了科技創新盡職免責相關政策。這些政策既聚焦技術路線風險、市場變化、不可抗力等非主觀因素,部分政策還細化到具體操作場景,并與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股權激勵等政策聯動,形成“松綁+激勵”組合拳。
“好的制度就是要鼓勵創新,為社會創造財富,一個社會有多寬容,人的創造力就有多大。”深圳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陶一桃對科技創新“容錯”新規表示高度認可。她表示,深圳過去的成功就在于擁有寬松、包容的制度環境,未來的產業發展也取決于此。
“重大的科技創新攻堅方向需要長線布局,不是3年5年就能實現,想要‘一鳴驚人’,就要允許‘10年不鳴’。”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環境研究所所長劉萱也表示:“我們的基礎研究為什么沒有產生很多的突破性、顛覆性成果,值得思考,關鍵就是要營造一個好的制度環境,要寬松包容,要允許甚至鼓勵試錯。”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主任羅巍結合行業痛點分析,以合成生物產業為例,企業研發周期長,初期發展嚴重依賴投融資。2021年左右曾經有一波融資高潮,不少合成生物企業估值創下新高,兩三年時間過去了,沒有太多明顯的成果,資本的興趣就越來越小。希望在這個新規的促進下,無論是主管部門還是國有資本、民間資本,都對產業多一些耐心。
在“容錯”政策的激勵下,前沿領域的創新探索正獲得更堅定的推進動力。不久前,在深圳微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合作下,神經外科醫生把一片僅0.01毫米厚的超柔性薄膜電極,成功覆蓋在一位腦海綿狀血管瘤患者的腦皮層上,開展術中喚醒下運動和語言解碼的臨床研究。作為專注于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研發的企業,微靈醫療所處的領域尚處于非常早期階段:技術路徑不確定性強,電極、芯片等核心部件采用全新設計方法,在技術與社會層面仍存在不少爭議。
“在這樣的容錯政策之下,我們有信心獲得社會各方面更多資源的支持,盡快推動超柔性薄膜電極等腦機接口技術產品邁向產業化。”微靈醫療創始人李驍健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