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2時許,點點漁火劃破美蘭區新埠街道三聯社區亮腳港的夜色。伴隨著馬達的轟鳴聲,漁民王光武駕駛的漁船載著滿倉漁獲返回漁港。翹首以待的魚販,慕名前來的市民游客迅速圍上前去,爭相搶購馬鮫魚、斗鯧、蘭花蟹等肥美海鮮。
為期三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正式結束后,海口1700余艘漁船根據天氣情況陸續恢復出海作業。連日來,記者走訪多個漁村碼頭發現,海口漁民的開漁季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生動圖景:有的漁民在遠海發布短視頻同網友互動,滿載而歸時早有“粉絲”現場守候;有的則留在岸上,將漁家生產生活元素轉化為旅游資源,在耕海與興旅之間,走出了一條振興漁村的新路子。
2025年海口榮山寮開漁季活動現場,精彩的表演吸引游人駐足觀看。記者 石中華 攝
開漁前后 從船歇人忙到漁獲滿倉
8月15日,亮腳港里一派繁忙景象,機械檢修的嘈雜聲、物資搬運的吆喝聲交織成開漁前生氣勃勃的序曲。王光武在自家門前席地而坐,嫻熟地“飛梭走線”,修補漁網。不遠處,幾名漁民正在清理定置網鐵柱上的藤壺與貝殼,逐一換下磨損的繩索。相似熱鬧的場景同樣在秀英區西秀鎮的榮山寮村上演,漁民符世能家的小院里,漁網與浮漂球堆成小山,他與愛人相互配合,修補著漁網的破漏處;漁民周儒沖則蹲在漁船旁,專注調試著電機,“設備妥帖了,安全才有底,收成才穩當。”
開漁前夕,漁民的岸上生活精彩紛呈,不少人忙著“充電”。市農業農村局漁業基礎建設科科長馮亮介紹,今年休漁期,海口舉辦了漁業安全生產培訓、大中型漁船船東(長)培訓和海上應急救援演練。“從理論教學到實操演練,從海上避讓規則到船舶設備檢查,課上講的都是干貨。”漁民王永順深有感觸地說。
8月19日,新埠島海鮮大世界里的海鮮品種豐富,攤主喜笑顏開。記者 蘇弼坤 攝
隨著開漁號角吹響,千帆競發,出海捕魚。8月18日晚,亮腳港碼頭,不少選購到心儀海鮮的市民游客直接走進村內的大排檔、農家樂,將“戰利品”加工成一道道美味佳肴。清蒸、白灼、燒烤……做法各不相同,只為第一時間呈現魚肥蝦美的這口“鮮香”。8月19日,新埠島海鮮大世界攤位上叫賣聲此起彼伏;市民符先生手里拎著剛選好的海蝦、海魚,笑著說:“開漁了,就一定要嘗嘗新鮮的海味,這是我們老海口人的情懷。”海口丁村火車頭萬人海鮮廣場同樣人氣爆棚,爆炒魷魚、海鮮糟粕醋等佳肴擺滿餐桌,食客們大快朵頤,不少人興奮地贊嘆道:“每一份來自海洋的禮物,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轉型實踐 從靠海吃海到文旅興海
8月16日,“漁見榮山寮·潮涌向未來——2025年榮山寮開漁季”在榮山寮村開幕。當天,漁村彌漫著喜慶的氛圍:漁船升起帆旗,舞獅隊翻騰躍動,鼓點鏗鏘震耳,舞者身姿曼妙;海邊長桌宴沿沙灘鋪開,海風裹挾著雜魚煲、油燜大蝦的香氣;沙灘露營地燈火通明,天幕招展,游客們圍著燒烤架談笑風生……正在幫客人搭帳篷、擺桌椅的榮山寮村漁民吳道林說:“休漁期我支起帳篷做旅游業,現在開漁了,不出海時還能掙到旅游錢。看著大家這么喜歡我們村,感覺特別自豪。”
8月16日,小朋友們在海口榮山寮村舉辦的海邊長桌宴上品嘗美食。記者 石中華 攝
“漁三代”王綏楓經營的沙灘餐酒吧成為開漁節期間的熱門打卡點。他站在沙灘上支起的燒烤架前,一邊為客人烤魷魚,一邊笑著告訴記者,以前家里只靠捕魚過日子,收入時好時壞,現在開了餐酒吧,旺季時收入很不錯。
同樣作為“漁三代”的陳衍勝在村里開了家漁家樂,成為海口傳統漁業向文旅業轉型的縮影。開漁節當晚,小院內賓客滿堂,“遇上周末和節假日,來村里玩的人更多,小院的生意也更好。今天一張桌翻了好幾次臺,一家人都來幫忙。”陳衍勝忙得幾乎抽不出空來接受采訪。
8月19日,在美蘭區新埠街道三聯社區亮腳港,漁民正忙著整理物資,準備出海捕魚。記者 楊鶴 攝
這些從“耕海牧漁”轉向“岸上發展”的成功案例,在海口并不鮮見。8月16日下午,2025美蘭漁村龍舟賽月賽的號角在新埠島星海灣吹響,16支隊伍在200米長的賽道上競渡,槳葉起落間浪花翻飛,引得岸邊數千觀眾吶喊助威。“今年三聯社區購買了3條龍舟,漁民們水上運動經驗豐富,端午國際龍舟邀請賽拿了2個冠軍,期待在美蘭漁村龍舟賽季中還能取得好成績。”三聯社區黨總支書記蔡仁儒介紹,龍舟賽的舉辦,不僅有助于鍛煉漁民的體魄,還能吸引更多人關注漁村,促進鄉村高效發展。
人海共生 從補齊短板到探索新路
漁文旅的融合發展讓漁村煥發新生,但機遇的到來也伴隨著挑戰。榮山寮村駐村第一書記嚴雨認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漁村長足發展的根基,只有不斷提升村莊的硬件水平,才能優化游客體驗,吸引消費,從而為漁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在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韓寒看來,近年來,傳統漁村面臨著漁業資源減少、作業海域被壓縮等挑戰,漁民們過去“靠海吃海”的生活也要面臨轉型。“要信任漁民的生存智慧,比如有的漁民通過社交媒體賣海鮮,有的通過短視頻分享趕海日常,還有的嘗試開辦‘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生態養殖與休閑漁業。”韓寒提出,應該給漁民更多發展自主權,讓他們結合自身優勢摸索發展路徑。
“海口可以圍繞旅游和康養,把漁業元素融入現有項目,比如打造海鮮康養餐、魚療體驗等,避免同質化競爭。”海南大學海洋生物與水產學院教授顧志峰指出,近年來,我省加快推進近海養殖清退工作,鼓勵漁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發展工廠化養殖、深海網箱養殖和休閑漁業。顧志峰建議,海口可充分利用環島旅游公路的優勢,把漁村漁港串聯起來,形成特色旅游線路,吸引游客多停留、促消費。
如今,海口的漁民正在“耕海牧漁”與“岸上發展”之間尋找平衡,而漁文旅融合的深度實踐,不僅讓“開漁”從漁民的“獨樂樂”變成全民的“眾樂樂”,更讓傳統漁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未來,隨著政策支持的深化、市場創新的推進,這些傍海而生的漁村,必將書寫出更精彩的“人海共生”篇章。
記者手記
在漁火與煙火間探尋漁村振興之路
8月18日,記者夜訪亮腳港,漁民王光武的漁船剛靠岸,滿倉漁獲便引得市民游客爭相購買。他喜歡拍攝漁村、漁民的日常視頻并分享在多個社交平臺,讓“去漁村買海鮮”從老海口人的情懷,變成更多新海口人追逐的新鮮事——這是海口漁村“開漁”圖景的新變化:漁火與煙火相融,傳統與現代碰撞。
榮山寮村的轉型甚是鮮活:“漁三代”王綏楓的沙灘餐酒吧、陳衍勝的漁家樂人氣爆棚,漁民吳道林支起露營帳篷,掙起了“旅游錢”。漁民們不再只盯著漁獲收成,而是把漁家生活變成旅游資源,實現從“靠海吃海”到“文旅興海”的主動突破。
但要讓這欣欣向榮的景象“活力不竭”,仍需多方發力。首先,要補齊漁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解決停車、如廁、游樂項目等需求,方能留住游客;其次,應因地制宜,深挖漁文化附加值,避免漁村的經營模式陷入同質化困境。讓游客不僅能吃海鮮、看大海,還能學織網、識漁獲、體驗趕海,從“一日游”變“多日留”。
最后,發展的核心在人。相關部門可為王光武這些探索者提供短視頻培訓、創業補貼等支持,讓個人經驗成為集體發展思路;為敢于轉型的“新漁民”提供文旅運營指導、品牌包裝支持與客源引流服務,讓一個個單打獨斗的新業態,成長為有口碑、有客流的穩定產業。
海口漁村振興,既要守護“漁火”里的傳統,也要擁抱“煙火”中的機遇。當基礎設施更完善、特色更鮮明、漁民更有底氣時,這些村落定能在“人海共生”中書寫更精彩的故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