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行政村快遞通達率已超過80%
快遞進村,幸福郵到家門口
8月13日,在瓊山區三門坡鎮客貨郵融合綜合服務站,“村村通”客車司機將快遞包裹搬運上車。記者 蘇弼坤 攝
“今天要取的4個快遞來自3家不同公司,服務點都集中在這條街,取件特別方便。”8月20日上午9時許,美蘭區演豐鎮芳園村村民張華來到演東村的瑤城街,依次取完快遞后感慨道:“現在郵政、圓通、申通、兔喜都開進了村委會,取件寄件省時省力,生活方便多了。”
近年來,海口穩步推進“快遞進村”民生實事工作,深入推進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進一步暢通農產品出村進城和消費品下鄉進村的雙向流通渠道。截至今年8月中旬,海口行政村快遞通達率已超過80%,完成年度目標100%;海口農村地區郵件快件投遞量近1500萬件,同比增長9%。
海口農村快遞業務量的快速增長,不僅反映出郵政快遞業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持續提升,也折射出海南自貿港消費需求的不斷釋放,以及消費市場的活力與潛力。
8月15日,在美蘭區演豐鎮塔市村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快遞。記者 楊鶴 攝
運營方式多樣 248個建制村均設郵政便民服務站
8月20日上午9時,美蘭區演豐鎮演東村的瑤城街熱鬧非凡。美蘭區演豐鎮演東村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和各快遞企業驛站內,工作人員正麻利地分揀包裹、錄入信息;村民或騎電動車,或步行前來,有序排隊寄取郵件。大家熟練地報取件碼、填寫寄件單,工作人員與村民之間配合默契,勾勒出一幅鄉村物流繁忙而有序的生動畫面。
該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負責人林小丹介紹,三年前服務站剛開始運作時,每天收寄量僅幾十件,如今越來越多的快遞直達村里,收寄量已躍升至每天200余件。
“為滿足村民夜間取件需求,今年驛站增設了600個快遞柜,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兔喜驛站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驛站整合了中通和韻達的快遞業務,每日收寄量約600件。增設快遞柜實行24小時營業,極大方便了當地村民,取件時間更加靈活自由。
美蘭區演豐鎮塔市村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負責人馮寶玲表示,5年前快遞還未直達村委會,村民只能去鎮上寄取件。2020年8月,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海口市分公司的支持下,便民服務站應運而生。如今站點已有郵政、順豐、圓通、極兔、申通等多家企業入駐,快遞數量連年攀升,單日收寄量可達800件。
“海口市22個鄉鎮248個建制村均設立郵政便民服務站,運營形式多樣,多數由小商鋪兼職運營。”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海口市分公司渠道部經理陳慶介紹,寄遞企業也相互合作,共享網絡資源,實現多品牌集約分揀,共同配送鄉鎮農村郵件快件,農村物流體系正日益完善。
郵政快遞業一頭連著生產供給,一頭連著消費需求。在近年荔枝寄遞期間,海口市郵政管理局堅持“服務”和“監管”兩手抓,助力海口火山荔枝從枝頭“極速”送達全國各地消費者。海口郵政、順豐、京東全貨機執飛6架,覆蓋全國超280個城市。郵政“線上+線下”齊發力,線上平臺推介,線下通過自提和落地配等方式推廣荔枝,為持續擦亮“瓊字號”優質農產品品牌提供了重要支撐。
8月15日,在美蘭區演豐鎮演東村瑤城申通快遞站,工作人員正在為村民掃碼取件。記者 楊鶴 攝
模式日趨成熟 “客貨郵”線路今年計劃再增3條
“這班要送的快遞都齊了吧,沒問題就簽單了。”8月15日中午,瓊山區三門坡鎮客貨郵融合綜合服務站,一輛標有“客貨郵”字樣的“村村通”客車停靠后,駕駛員馮雪琴將郵政工作人員分揀打包好的快遞包裹搬運上車。隨著郵件數量確認完畢、交接單簽字完成,這班“客貨郵”線路載著當天快遞進村了。
“服務站一個月快遞收寄量近千件,借助‘村村通’客車‘帶貨’,老百姓收寄快遞的平均耗時明顯縮短了。”三門坡鎮客貨郵融合綜合服務站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農村“客貨郵”融合模式整合了農村客運、貨運物流和郵政快遞三大服務功能。2023年12月,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海口市分公司聯合多部門,共同推動這一模式落地。該模式建立了“貨運物流市縣中轉、快遞企業鎮級分撥、客運企業村級配送”的三級快遞運輸服務體系,充分利用“村村通”客車靈活發班的優勢,以“定線、定車、定時、定點”的方式捎帶小件快遞,有效破解“快遞進村”的難題。
陳慶介紹,我市在三門坡鎮、龍橋鎮、三江鎮、永興鎮、云龍鎮等5個鄉鎮建設了鄉鎮分撥中心,并依托綜合服務站,在高效配送鄉鎮快遞的同時,集成快遞收寄、農產品展銷、便民服務等功能。今年以來,5個鎮級中心收寄量已超3.5萬件。
“目前,全市已開通9條從鎮到村的快遞配送線路,下半年預計再增設3條,進一步構建資源共享、降本增效、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運輸服務體系,助力鄉村振興。”海口“村村通”客車線管員林道和說。
8月15日,在美蘭區演豐鎮塔市村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工作人員使用生物基降解快遞袋收裝快遞。記者 楊鶴 攝
快遞包裝“瘦身” 電商快件實現100%環保包裝應用
8月16日上午,前來塔市村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取件的村民拆開快遞后,主動將紙盒等包裝材料放入站點內設置的綠色循環回收箱。馮寶玲告訴記者:“我們在服務站門口設置了回收箱,收集村民不再使用的紙箱。大家拆完快遞后,常順手把完好無損的紙箱投進去,經我們處理后重新利用。”一投一收之間,每月有大量紙箱在此實現循環利用。
交談間隙,順豐速運快遞員將包裹送至塔市村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后,便匆匆趕往下一站。他的快遞車上,大量印有全生物降解標識的包裝袋格外醒目。海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以來,公司已投入使用全生物降解包裝袋超4000萬個,可降解膠帶已覆蓋全省所有網點,并直達村委會便民服務站。
除了推廣普惠的環保包裝,在生鮮產品尤其是荔枝寄遞方面,順豐也針對痛點推出了創新環保方案。荔枝味道鮮美,但保質期極短。以往主流的泡沫箱加冰袋的保鮮方式,不僅成本高,還存在環保問題。“今年以來,我們公司已投入1萬個豐調箱,其白色氣閥能自動調節箱內氣體濃度,延長水果保鮮時間。寄送荔枝使用豐調箱,只需在箱內鋪上吸水紙,再用可降解膠帶封合,無需冰袋和預冷操作,既降低發運成本,又提高打包效率。同時,豐調箱無異味、更環保,能確保荔枝口感在長途運輸中不受影響。”該負責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全市電商郵件快件已實現100%環保包裝應用,其中可降解包裝材料使用率達95%,通過綠色回收裝置復用的瓦楞紙箱累計超過255萬個。
當前,海口管理部門嚴格對照行業綠色要求,督促企業全面推廣低克重高強度紙箱和可降解包裝袋,從源頭上降低包裝污染;規范膠帶使用,限制膠帶寬度,避免過度包裝;在網點設置專門的包裝廢棄物回收區域,開展包裝循環利用行動,鼓勵村民將使用后的紙箱等包裝材料送回網點,實現資源的二次利用,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力,讓綠色寄遞成為鄉村發展的新亮點。
8月13日,在龍華區龍橋鎮客貨郵融合綜合服務站,工作人員正在有序分揀郵件。記者 蘇弼坤 攝
記者手記 快遞進村為鄉村振興“跑好腿”
快遞進村,是打通工業品下行“最后一公里”與農產品出村“最初一公里”的關鍵環節,在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曾經,海口農村群眾收寄快遞需往返鎮上,耗時費力。如今,海口22個鄉鎮248個建制村均已設立郵政便民服務站,多種運營模式并存,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便捷收寄快遞。兔喜驛站增設快遞柜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滿足了村民夜間取件需求。“客貨郵”融合發展模式的推進,更是為鄉村物流注入了新動力,有效破解了“最后一公里”難題,實現包裹直抵村委會,村民網購體驗已與城市相差無幾。
海口既是省會,也是全省的物流樞紐。下一步,在服務好本地城鄉居民的基礎上,海口郵政快遞業應進一步強化樞紐功能,以高效、便捷的服務支撐縣域經濟發展,成為連接城鄉、促進消費、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以此為契機,海口郵政快遞企業可主動對接縣域特色產業,針對農產品等提供定制化寄遞物流解決方案,助力更多“瓊字號”產品走出海南,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支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