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市民游客在云龍鎮長泰村馮白駒故居參觀。記者 蘇弼坤 攝
業態融合 點亮“詩與遠方”
當藝術喚醒了鄉村的顏值與氣質,如何讓這份吸引力轉化為可持續的發展動能?海口各鄉村的實踐給出了答案:以業態融合為紐帶,讓“藝術風景”變為“發展前景”,為每個鄉村勾勒獨一無二的“詩與遠方”。
在昌學村,動漫產業的蓬勃發展已衍生出商業、特色農文旅等多元業態。“隨著越來越多的動漫企業落戶,常年空置的民宅得到有效利用。”挺豐村黨總支部組織委員、昌學物業公司總經理林美良介紹,如今村民不僅能靠出租房屋獲得穩定收入,不少在外務工村民還回到村里,投資開起了咖啡廳、水吧、農家樂、研學宿舍,實實在在吃上了“旅游飯”。“我們還盤活閑置場地舉辦漫展、研學、鄉村集市等活動,進一步豐富業態,推動‘流量’轉化為‘留量’,全方位支撐鄉村文旅發展。”林美良說。
在瓊山區云龍鎮長泰村,藝術賦能的路徑則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長泰村積極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將馮白駒故居、將帥成長營基地等紅色景點串聯成紅色旅游路線,讓游客在重溫壯闊歷史的過程中,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獨特的紅色動力。
榮山寮村的探索,更添了幾分“海味”。這個因海灣風光與美麗落日而被人熟知的漁村,正因藝術的介入勾勒更長遠的發展圖景。西秀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榮山寮村計劃以現有藝術壁畫為基礎,進一步發展手工藝、民宿、藝術教育等特色文化產業,吸引更多藝術人才落地扎根,同時通過舉辦漁民畫展、海洋主題藝術市集、民俗體驗活動等,將藝術元素與當地漁業文化、濱海風光深度融合,打造“看壁畫、做手作、住民宿、品海鮮”的一站式體驗,推動鄉村文化、旅游、商業、體育融合發展,讓海邊的“藝術村”真正成為游客愿來、愛來的“打卡地”。
市民游客參加北港島鯨喜生態藝術季公眾體驗日活動,體驗熱轉印燙畫。記者 楊鶴 攝
長效培育 描繪振興畫卷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絕非表面的“涂脂抹粉”,而是要深植根基、建立長效機制,讓藝術基因融入鄉村肌理。近年來,海口通過人才培育、活動延續、產業深耕等路徑,讓藝術在田野間生根發芽,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今年6月舉辦的北港島鯨喜生態藝術季,中韓藝術家與村民共同以“鯨魚”文化創作戶外雕塑,還開設培訓課教村民設計文創產品。如今的北港島,鯨魚造型雕塑、墻繪隨處可見,藝術氛圍引客不斷。“這不僅帶來藝術體驗,更喚醒了鄉村內生動力。”北港村駐村第一書記凌云說,后續將依托生態與歷史底蘊,開展多元文化活動,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產業長效發展離不開專業平臺的支撐。2023年,海南漫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作為龍華動漫產業園運營平臺,從企業服務、項目合作、股權合作三方面,構建“平臺+資源+服務”生態鏈,以“文創+科技+平臺+投資”模式推動數字創意產業向前,持續賦能鄉村振興。
“園區提供‘一站式’服務,還搭建跨境數字場景,打造國際數字游民社區。”龍華動漫產業園運營部經理李珍介紹,園區一期已吸引全國100余位動漫人才,二期保明村片區近70家數字創意企業入駐,產業集群效應凸顯。下一步,該產業園將深化政策解讀、精準對接資源,助力企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藝術賦能的長效性,更體現在滋養村民文化素養、喚醒村民參與熱情。近期,秀英區榮山寮“Dǔn寮”漁文化體驗周上,漁民講述打魚故事,教游客編織漁網兜,讓傳統技藝成為可參與的現代體驗。環保共創環節,藝術家與漁民組成“雙導師”,帶參與者將廢棄漁具改造成實用物件或藝術裝置。“活動緊扣漁村特色,讓藝術家深入鄉村與村民共同創作,不僅吸引游客參與,還帶動了漁村經濟。”榮山寮村黨支部副書記符德輝說。
從藝術植入到業態融合,再到長效培育,在椰城鄉村沃野,藝術正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寫下充滿詩意的注腳。“小藝術”撬動鄉村“新活力”的畫卷,正在更多村落徐徐鋪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