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費購買學習用品,為困難學生點亮求學之路;她利用周末走訪六十余戶留守兒童家庭,用心搭建家校溝通之橋;她發起田園課程活動,讓知識在鄉土深處生根開花……她,是海口市秀英區東山中心小學教師王海梅。
二十二年來,王海梅以“擔當”為筆,以“情懷”為墨,用溫暖堅定的教育實踐,在鄉村寫就一份育人的精彩答卷。在第4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王海梅榮獲“全省優秀鄉村教師”稱號,這份榮譽不僅是對她教學生涯的肯定,更是對一位有溫度、有方法、有擔當的鄉村教育引路人的最好鼓勵。
扎根鄉土,她是留守兒童的“老師媽媽”
上午九時許,東山中心小學校園里書聲瑯瑯,運動場上,大樹底下,隨處可見學生們鍛煉的身影,校園里洋溢著蓬勃朝氣。記者在教研室見到王海梅時,她正專注地伏案工作。離下一節課還有段時間,她沉浸備課,左手邊還疊著一摞摞等待批改的作業本,屋外的讀書聲伴著筆尖劃過紙頁的聲響,構成了這幕鄉村校園里既尋常又浪漫的情景。
王海梅批改作業。史子楊 攝
王海梅先后任教于海口市秀英區高山小學和海口市秀英區東山中心小學,始終沒有離開過鄉村的孩子們。她所在的學校有不少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孩子們都是跟爺爺奶奶在家里面上學。”她輕聲說道,言語中藏不住的心疼。
她曾教過一位男孩,男孩課上總睡覺,學習也提不起精神。幾次溝通后才了解,因父母不在身邊、老人忙于農活,孩子們經常吃不上早餐。王海梅默默掏錢請同學幫忙買早餐,男孩感動地說:“老師,你比我爸媽對我還好。”從那以后,他常常主動跑來辦公室請教問題,成績也從個位數一路提升到接近八十分。
王海梅正在上課。史子楊 攝
多年來,王海梅堅持自費為困難學生購置學習用品,利用周末走訪留守兒童家庭,與家長共同制定成長支持計劃,用一次次家訪搭建起家校溝通的橋梁。“王老師來家訪,不僅告訴我們孩子在校的表現,還從學習狀態、習慣養成等方面給出建議,這種溝通讓我們感到很踏實。”家長黃苗這樣評價。
王海梅(右一)家訪中。史子楊 攝
“教育不是驚天動地的,卻是在一日日的陪伴中,用最樸素的方式縫補著孩子們成長中的缺憾。”王海梅說,在她的內心深處,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陪伴與守護。這份看似平凡卻深沉的堅守,也許只有時光知道它的重量。
教學相長,她是課堂改革的“鄉村先鋒”
“把根扎在鄉村泥土里,讓愛生長在孩子心田上。”這是王海梅的教育格言,也是她二十二年鄉村教學時光的真實寫照。青少年求學時期,王海梅的成績并不出眾,但一位老師耐心地幫助改變了她,也在她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顆教育的種子。多年以后,她成了那個播種的人。
作為東山中心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王海梅不僅是教學能手,也是教改先鋒。面對學生基礎不一的現實情況,她摸索出“生活情境+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她把數學知識融入農田測量、家庭記賬等生活場景,設計出“菜園面積計算”“年貨采購預算”等實踐任務,讓數學不再抽象陌生。
王海梅帶領學生前往田間測量。(秀英區供圖)
王海梅帶領學生在田里測量。史子楊 攝
她推行小組互助學習,通過“小老師講解”“錯題擂臺賽”激發學生興趣;她堅持每天課后開設15分鐘“問題門診”,不只答疑,也關注學生情緒;每月開展“田間小課堂”,打造成學校以外的第三個教學空間。五年來,她累計輔導數學困難生182人次,所帶班級數學平均分連續五年位列年級第一,主持的市級課題成功將班級計算達標率從53%提升至92%,用實實在在的進步證明鄉村教育同樣可以優質高效。
王海梅課上輔導學生。史子楊 攝
在資源有限的鄉村環境中,她始終沒有停止自我提升。她利用課余攻讀大專、本科,近五年參加各級培訓58次,完成繼續教育學分360學時,真正實現了從“經驗型”到“研究型”教師的跨越。她的付出也贏得了多項認可,從秀英區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到“海口市最美鄉村教師”,再到今年“全省優秀鄉村教師”……每一份榮譽背后,都是沉甸甸的堅守。
最讓她欣慰的是,已有學生受她影響,畢業后也回到鄉村,站上講臺,接過愛與教育的接力棒。對她而言,一位鄉村教師,可以照亮一片鄉土的光,也可以成就育人的精彩。展望未來,王海梅希望自己始終保持教育初心,繼續前行,也帶動更多師生攜手進步,在不斷奮斗中靜待教育的回響。
記者史子楊 特約記者陳創淼 通訊員陳勤 攝影報道
(海口網9月9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