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街道“三步走”推進107個小區黨支部全覆蓋
黨建“穿針”強根基 共治“引線”激活力
9月10日,海口維多利亞花園小區業委會與業主正在會議室討論小區建設發展事宜。記者 石中華 攝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環節,既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社情民意、體察群眾冷暖的“神經末梢”。
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要豐富群眾家門口的服務管理,加強公共便民服務資源統籌整合,穩步推進完整社區建設。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機制。
秀英區秀英街道轄區107個小區類型多元、情況復雜,曾面臨“不好管”的治理難題。街道以強化組織建設、分類精準施策、深化聯動共治“三步走”策略破題,推動黨組織在小區扎根、黨員在一線實干、多方協同發力,實現從“治理困境”到“精細善治”的跨越,讓小區成為居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織密組織網分類破難題
9月10日,海口維多利亞花園小區的休閑區里,孩童嬉戲、少年打球、老人散步,勾勒出一幅“和美家園”的幸福畫面。
記者了解到,此前該小區“無支部、無業委會、無機制、無場地”,環境臟亂、矛盾頻發。今年小區黨支部成立后,不僅推動成立業委會、建起700平方米“和美家園”,還解決了道路修復等難題。
這一轉變,正是秀英街道強化組織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為破解治理難點,街道成立工作專班,安排副科級以上干部包干負責107個小區,通過精準摸排,第一步就是“建強組織”。截至目前,秀英街道已實現107個小區黨支部全覆蓋,其中包括79個實體型黨支部。
“僅僅建立組織還不夠,分類施策才能讓黨組織在不同類型小區中真正發揮實效。”秀英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第二步“分類施策”中,針對“三無”(自管)小區,街道采取“先建支部后籌業委會”的策略,由黨支部牽頭協調解決電梯加裝、環境整治等難題;針對物業小區,推動黨員與業委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推薦黨支部書記擔任業委會主任;單位產權混合小區則由街道黨工委對接產權單位黨組織,推動成立聯合黨支部或明確由單位支部統籌管理,明確職責邊界,推動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
服務送到家激活自治力
“黨員帶頭參加修路面、裝監控,平時還主動收集大家訴求,開展志愿服務,小區治理越來越有活力。”近日,國科園小區居民李阿姨細數小區黨支部成立后的變化,道出了秀英街道第三步“聯動共治”的成效。
“治理的核心是服務,我們建立‘三聯’機制,讓各方擰成一股繩。”秀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通過建立“雙議事、雙列席”機制,要求小區議定重大事項時須同步召開黨支部會議與業委會會議,雙方成員互相列席,強化聯動協作,促進小區和諧穩定。
同時,秀英街道打造“小區黨組織+12345熱線+網格巡查”聯動平臺,依托“椰智薈”系統對接居民訴求,推動鄰里糾紛投訴率顯著下降;推行“一米辦公”機制,將服務窗口前移至小區,現場辦理社保、證明等業務,實現從“群眾跑”到“服務跑”的轉變。
此外,街道積極引導小區構建“支部帶頭、多方參與”的共治體系,發動黨員亮身份、領任務、作表率,整合黨員、退休干部、愛心商戶等力量,開展代辦、維修、義診等志愿服務。如今,越來越多居民從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維多利亞花園小區的黨員志愿者黃財定就是其中之一。“我比較擅長水泵維修,每天都會巡查小區水泵房,及時排除故障,讓居民用上‘放心水’。”黃財定說。
下一步,秀英街道將繼續深化黨建引領,完善治理機制、提升服務精度、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以小區善治助推城市治理再上新臺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