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字號”搭臺 消費“唱大戲”
海口以鄉村特色文體活動帶動文體旅商融合發展
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提出辦好鄉村特色文體活動,支持各地舉辦富有鄉情鄉韻的“村字號”活動,全方位展示鄉村美景、文化底蘊,豐富鄉村消費場景。
游客在秀英區榮山寮村蕩秋千。記者 石中華 攝
落日余暉下,海口秀英區榮山寮村沙灘展位前,市民游客圍著椰雕文創產品、海產干貨詢價;美蘭區溪頭村稻田里,孩子們舉著剛撿的鴨蛋歡呼;龍華區龍橋鎮工坊內,村民鑿木聲里,椰殼蛻變為精致擺件……
今年以來,海口舉辦了一系列鄉村特色文體活動,通過“活動造景、文化賦能、治理提質”三維聯動,展現出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鄉村振興新圖景。這些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文化體育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展現出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帶動了文體旅商融合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新動能。
活動造景:讓鄉村從“打卡地”變“消費場”
激活鄉村消費,關鍵在于打造能留住人的體驗場景。海口圍繞不同鄉村的資源稟賦,量身定制“村字號”文體活動,把“走馬觀花”的觀光游,變成“深度參與”的體驗游。
9月19日,2025海南數字生活節暨縣域商業消費季活動在秀英區西秀鎮榮山寮村拉開帷幕。40多個展位沿沙灘鋪開,“海南老字號”“三品一標”名特優品以及文創手作吸引著市民游客選購。市民王雪云手里拎著剛買的海產干貨說:“一邊欣賞海上晚霞,一邊挑選海南特產,體驗感非常好。”
村里舉辦的文體活動同樣備受歡迎。榮山寮村黨支部書記符德關介紹,今年村里舉辦的籃球賽、瓊劇表演等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來打卡,“活動成效顯著,村里民宿、餐飲店的生意都不錯,村民也增加了收入。”
這樣的熱鬧場景,在海口鄉村處處可見。美蘭漁村龍舟賽8月2日啟幕以來,這場持續近兩個月的水上賽事已臨近階段性尾聲。賽事吸引了海口本地區及省內市縣多支龍舟隊伍參與。賽場上,槳手在鼓手引領下整齊劃一、奮勇爭先;賽場外,“美蘭好品”市集、特色村宴等配套活動同步舉辦,讓觀眾在觀賽之余沉浸式體驗漁家文化魅力。
在瓊山區龍塘鎮文彩村,工匠王科美正在進行雕刻。記者 蘇弼坤 攝
瓊山區龍塘鎮通過舉辦村舞賽事,點亮了鄉村“夜生活”。近日,龍塘鎮邀請專業舞蹈教師,為全鎮各社區、村居的廣場舞團隊骨干開展系統培訓,滿足不同年齡段群眾的興趣需求。“培訓班上的舞蹈課融合了龍塘的鄉土味兒,跳起來很接地氣。”參加培訓的社區舞蹈隊隊員杜海梅說,她所在的舞蹈隊經常被邀請到附近村鎮表演,每次表演都能吸引不少村民前來觀看。
文化賦能:帶動村民增收激活鄉村消費
在鄉村活動點燃消費熱情的同時,海口以文化為紐帶,將非遺技藝打造成留住游客的“長效吸引力”,推動椰雕等老手藝從“博物館展品”轉型為“旅游消費品”,既傳承文化,又為鄉村消費注入新動能。
2025年(第二十四屆)海口冼夫人文化節上演《點將出征》,精彩活動受關注。記者 康登淋 攝
今年3月,2025年(第二十四屆)海口冼夫人文化節以“1+4”主分會場模式舉辦。為期7天的活動中,50余場文化展演在龍華區新坡鎮主會場及城西鎮、遵譚鎮等4個分會場接連上演,“裝軍巡游”、非遺展演等民俗項目,讓市民游客深度感受冼夫人文化魅力,拉動了區域消費。“每年文化節帶來的大量游客,為我和鄉親們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讓大家吃上了‘旅游飯’。”市集攤主陳海娟說。
“裝軍巡游”鬧軍坡在龍華區新坡鎮冼夫人文化廣場舉行,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參觀。記者 康登淋 攝
非遺的價值不僅在于吸引游客,更在于賦能村民增收。走進瓊山區龍塘鎮文彩村,村牌坊的精致紋樣、土地廟與祠堂的立體浮雕,無不彰顯雕刻藝術的魅力,吸引游客參觀體驗。作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雕刻藝術傳承人、文彩村的工匠王科美主動開辦免費雕刻培訓班,手把手為村民傳授選石、構圖、雕刻技巧。如今,龍塘雕刻產品訂單從本地拓展至省外,越來越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龍華區龍橋鎮龍發村的椰格格(海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設計生產的椰雕產品。 記者 楊鶴 攝
海口椰雕技藝同樣在鄉村傳承發揚。9月6日,龍華區龍橋鎮在昌學村開展“椰雕傳承培訓”,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授村民雕刻椰殼擺件、鑰匙扣。目前,龍橋鎮已培育10余名市級及以上椰雕傳承人,帶動近百名村民靠老手藝增收,椰雕文創還多次亮相國家級展會,成為海口鄉村文化名片,不少游客專程前來參觀工坊、體驗制作,選購文創作為紀念。“學了才知道椰殼能做成這么多好看的文創,我現在在家接訂單,每月可多掙2000多元。”學員王春燕說。
從文化展演到消費場景,從手藝傳承到增收渠道,海口通過非遺賦能,既提升了鄉村消費動能,也讓鄉村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好去處。
治理提質:多元驅動讓“一時熱”變“長久火”
鄉村消費要實現從“一時熱”到“長久火”,需要場景文化“吸引力”與配套治理“支撐力”雙輪驅動。海口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硬件補短板、軟件建機制”,為鄉村消費筑牢可持續發展根基。
基礎設施是鄉村消費的“底盤”,這一短板曾制約多個網紅鄉村的發展。秀英區榮山寮村憑借“晚霞美景”“沙灘魚市”走紅,此前卻因基礎設施不完善讓游客“望霞興嘆”;美蘭區北港島的“趕海熱”,也因交通擁堵、垃圾堆積等問題,大幅降低游客游玩意愿。
針對這些痛點,海口各區迅速行動,精準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西秀鎮持續完善榮山寮村設施,建設游客中心廣場與配套停車場,對村主干道及巷道進行改造升級,還制定了標注停車場、公廁、景點位置的交通路線圖,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在治理層面,針對游客北港島趕海出現的不文明現象,市和區有關部門聯合演豐鎮、北港村組建志愿者團隊進行文明引導,安排專人值守禁止游客進入保護區;同時增設廣告宣傳牌和趕海引導圖,引導游客科學趕海,并加大環衛清潔力量,及時清理垃圾。“現在來北港島趕海,玩得更舒心了。”經常來此游玩的市民李先生說,還會推薦朋友前來體驗。
長效運營是鄉村消費的“關鍵保障”。海口通過“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村民參與”模式,避免“活動一結束,消費就降溫”;同時規范鄉村消費市場,提升服務質量,增強消費持續性。
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云虹建議,在長效運營方面,如北港島可進一步完善配套,建設停車場、開通觀光車,科學規劃趕海區域,讓村集體參與管理,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持久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
玩法“新”起來,消費“興”起來。下一步,海口各區鄉村還將依據不同的特點,因地制宜推出形式多樣的特色文體活動,“上新”體驗、豐富玩法,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在推動文旅融合業態向多元化拓展的同時,助力鄉村旅游提質增效。
記者手記
“村字號”活動賦能鄉村振興路
近年來,眾多“村字號”鄉村文體賽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村戲、村舞、村樂、村運……鄉村文體活動精彩紛呈,傳統韻味與現代活力和諧共生,共同繪制了一幅絢爛多彩的幸福圖景。
在文化活動中,海口鄉村深入挖掘并活化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喚起了村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體育活動的舞臺上,賽事貼近群眾生活,激發了村民參與的熱情,營造出濃厚的體育競技氛圍,為構建更加文明、健康、和諧的鄉村環境奠定了基礎,同時走出了一條“活動聚人氣、人氣變財氣”的鄉村振興路徑。
海口鄉村活動不只為“搭臺熱鬧”,更要錨定“資源變現”與“村民受益”雙向目標。鄉村特色文體活動既要展現特色魅力,又要促進資源轉化,更讓村民得實惠,實現“活動熱度”到“民生溫度”的轉化。
但要“一時紅”變“長久火”,尚需進一步破解配套短板。要推動“單次活動”升級為“鄉村IP”,打造特色品牌;完善“活動+配套”,補齊交通、住宿等短板;引入專業團隊,提升消費市場化、專業化水平,讓鄉村特色文體活動既保留鄉土味,又具市場活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