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下午,隨著今年第21號臺風“麥德姆”逼近,為保障危房、低洼易澇區等危險區域群眾安全,海口市龍華區開放11個室內應急避難場所,涵蓋學校、體育館、政府辦公樓等類型。
記者實地探訪應急安置點時看到,這里物資充足、設施貼心,從折疊床到洗漱用品一應俱全,不少提前轉移來的群眾直言:“啥都準備到了,住著心里踏實。”

金宇街道正在給安置群眾分發晚餐。
4日下午19時,在海口金宇學校,200余位從附近工地轉移過來的工人正在學校食堂吃晚餐。“吃飽了!”一建筑工地工人老李抹了把嘴,說道,“下午到了安置點,志愿者就給我們發了面包、泡面,說怕我們餓。現在這頓晚餐,有肉有菜,吃完面包還能當夜宵。”
羽毛球館內已經被改造成整齊的“臨時宿舍”,藍色的簡易床沿著墻面一字排開,每張床上都擺放著涼席、床單、枕頭,床旁邊放著礦泉水、面包和泡面。女士則專門安排在宿舍休息,提供有獨立的空間確保生活便利性。

安置群眾正在吃飯。
“我們工棚最怕臺風天斷水斷電,這里啥都不缺,連晚上照明都備好了,踏實得很。”老李說,“你看那臨時宿舍的涼席、床單都是新的,這條件,比咱想的好多了。”
“目前我們這個點位重點面向轄區內的部隊工地工友以及可能需要轉移的零散居民,首批已明確安置建筑工地工人200余名,確保他們在臺風影響期間能夠脫離臨時工棚等危險環境,得到安全庇護。”龍華區金宇街道辦事處武裝部部長朱曦告訴記者,安置點也對轄區內其他居住在低洼地帶、老舊房屋或存在安全隱患區域的群眾開放,做到應轉盡轉、應安盡安,不漏一人。“我們還安排了退役軍人號角志愿者服務隊工作人員及社工志愿者進行24小時輪值,負責人員登記、引導、秩序維護和安全巡查,確保安置點內井然有序。”
而在海口體育館安置點內,記者注意到,體育館入口處顯眼位置張貼著三防應急安置點的指引標識,沿著指引往里走,場館通道、樓梯間也都貼著同款指示牌,即使是第一次來的人,也能順著箭頭輕松找到安置區域。

在海口體育館內,簡易床有序擺放。
步入體育館安置區,藍色折疊床在寬敞的室內整齊排開,安置區一角,礦泉水、方便面、餅干等物資堆得像小山,旁邊的桌子上還擺著電熱水壺和一次性紙杯,“知道大家可能沒吃午飯,我們提前就燒好熱水,泡方便面也方便。”現場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物資區說,“怕有人吃不慣泡面,我們還準備了些八寶粥。”
“截至4日20時,全區已轉移危險區域群眾3939人,后續還會有更多群眾根據臺風動態陸續入住。”龍華區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開放的11個應急避難場所,是從全區各街道、鎮篩選出的“硬件過硬、位置安全”點位,可滿足不同區域群眾的避險需求,避難所實行“專人負責制”,每個點位都有街道干部、志愿者24小時值班,負責物資分發、秩序維護和需求收集。

金貿街道室內應急避難場所物資充足。
“我們提前對所有安置點的水電、消防設施進行了檢修,除了準備簡易床、泡面、礦泉水等基礎物資以及應急燈、急救箱等物資外,部分條件較好的點位還額外配套了洗澡間、充電插座等生活設施,確保轉移群眾‘有地方住、有熱飯吃、有熱水用’。”龍華區應急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
據龍華區應急指揮部介紹,接下來將根據臺風動態和群眾需求,隨時補充避難所物資,同時加強各點位巡查,確保水、電、熱水供應不斷檔。“臺風再大,我們也要讓每一位來避難的群眾感受到溫暖。”區應急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這11個避難所,既是安全防線,更是龍華區為民服務的“暖心窗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