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強雷擊中的亭子 何蔣勇 攝
事發現場 何蔣勇 攝
昨天下午,九峰山上海拔499米的“九峰之巔”發生重大事故。有游客在游玩九峰山時遭雷擊,十多人被擊傷,一人當場死亡。事發后,傷者被送往醫院救治,其中有游客傷勢較重,住進重癥監護病房。據了解,死亡男子為奇美電子員工。
事故發生后,網友紛紛表示詫異。有網友發問:“很好奇怎么發生的,到底是個人原因,還是景區原因?”昨天下午,記者從北侖消防大隊了解到,事發地為九峰山山頂,山頂上有一個亭子“鶴立雞群”。下雨時,山頂17名游客到亭子里躲雨,不幸被雷擊中。
響雷劈傷16人
另1人當場死亡
記者從北侖消防大隊獲悉,事故發生在下午一點二十分左右。消防接警趕到山頂時,發現山頂一石亭被雷擊,多名受傷游客在山頂哀號。其中有一名游客經醫生鑒定已無生命體征。醫生說,死者看上去沒有重大傷口,只是耳后根有血跡,還有會陰處有被燒焦的痕跡。具體是被石頭砸死的,還是被雷擊死不能過早下結論。
據參與現場救援的消防官兵介紹,當時一記強雷擊中山頂的亭子,塌方的墜石擊中正在躲雨的游客。一名游客當場死亡,其余游客有不同程度受傷。亭子里共有17名游客。
柴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胡際明說,游客都是散客,都是去躲雨的時候被雷擊中的。
記者從收治首批傷員的北侖區第二人民醫院獲悉,送到這家醫院的有6名游客,一名已宣告死亡,另有4名游客正在治療,另有一名游客被送到北侖區人民醫院治療。
北侖區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告訴記者,該院一共收治了11名傷者,其中3人重傷,還有一人被送往寧波市區醫院。
記者了解到,死亡游客系奇美電子的一名男性員工。
據了解,九峰山是江南大陸最東端的山脈,九峰之巔即九峰山主峰,海拔499米,是觀賞東海日出和星象的絕佳之處。
一下子傷了十多個
網友紛紛表示不解
昨天下午4點多,北侖當地論壇出現了一則名為《九峰山“九峰之巔”景區重大雷擊事故,多名游客傷亡》的帖子。發帖網友“偶搭糯好”稱,他剛剛接前方驢友發回的線報:當天下午,北侖九峰山“九峰之巔”景區發生重大雷擊事故,已造成多名游客傷亡。其中一名游客當場死亡,10多名游客受傷,現已啟動緊急預案,開辟救援綠色通道,傷員已送達北侖區人民醫院、北侖區第二人民醫院急救。
網友“偶搭糯好”表示,據目擊者稱,事發時一記強雷擊中“九峰之巔”新建的石亭一角,塌方的墜石擊中正在躲雨的游客,導致傷亡事故發生。
網友“花兒E裳”說,據說十幾個人在亭子里避雨,一個強雷下來全部打翻,死了一個,還有N個生死未明。
隨后,網友“周星星同學”跟帖,稱他是夢想天堂戶外的隊員,他和隊員們天天早上爬八大坑之巔,九峰之巔。“對于這個亭子的事,當初我們也對施工方提出過質疑,安全系數有多高?貌似一夜間就造好了,我們是見證者。如今出事了,多少有點唏噓。生命與安全不是兒戲。望有關方面能深思!”
網友“小胖叔叔”說:“很好奇是怎么發生的,到底是個人原因,還是景區原因?一下子10多個,是不是有點不正常?讓我這個經常爬山的很揪心。”
這起悲劇是怎么發生的?
事發在下午一點二十分左右
一般午后和傍晚多落地雷
閃電是雷雨云體內各部分之間或云體與地面之間,因帶電性質不同形成很強的電場的放電現象。在云體內部與云體之間產生的雷為高空雷;在云地閃電中產生的雷為落地雷。
落地雷所形成的巨大電流、熾熱的高溫和電磁輻射以及伴隨的沖擊波等,都具有很大的破壞力,足以使人體傷亡,建筑物損壞。
記者從北侖消防大隊獲悉,事故發生在下午一點二十分左右。
落地雷一般發生在午后和傍晚時分,因為此時近地面的溫度相對高空來說較高,這樣上面冷、下面熱的情況容易產生熱對流,即出現雷電天氣的可能性也較大。凌晨時也會有類似現象。
由于強對流天氣造成雷電密集,幾乎每年都有雷電擊死或擊傷人員的現象發生,特別是旅游開放景區及郊區。當游客登上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時,猶如置身云層,如果遭遇對流天氣,雷擊風險將增大;而身處空曠地帶,孤立突出的目標也容易受到雷電“青睞”。
此外,隨著近年來電子設備的廣泛運用,由于雷電綜合防護措施安裝不到位,防雷裝置檢測與維護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導致經濟損失巨大。據悉,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雷電災害是由電子設備造成的,其中包括電線線路、監控探頭、有線電纜等。
事故是天災還是人禍?
景區防雷“呼喚” 規范
近年來,旅游熱持續升溫,名山大川、自然景區游客遭雷擊事件時有發生。2010年7月13日,云南石林景區,一家老小7名游客在南天門石頭下避雨,一聲驚雷響過,兩人當場死亡,5人不同程度受傷。2011年8月22日,廈門同安北辰山公園也發生游客遭雷擊死亡事件。
云南石林雷擊事件評估報告顯示,事故現場為雷電高風險區,而景區電子信息、監控系統均無防雷裝置,景區內無緊急避險場所。廈門雷擊事件現場勘察結果顯示,園區內只有部分建筑物、構筑物安裝防直擊雷裝置,其余的雷電防護設施均為空白。
景區雷擊事故是天災還是人禍?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對旅游景區安裝防雷裝置沒有硬性規定,對戶外空曠地帶同樣沒有相關規定。由于防雷裝置和避雷設施需要人、財、物的投入,所以國內景區防雷很難落實到位,有些地方甚至還處于空白。
盡管有些景區防雷工作已經改進,但整體而言,相對于建(構)筑物、大型設備等方面的防雷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健全完善,景區防雷標準的制定和出臺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17人當時在山頂躲雨
公眾防雷意識有待提高
3年前,云南石林景區遭雷擊的7名游客距離能夠避雨防雷的木質衛生間只有10米,但他們卻選擇在石頭下避雨,并舉著雨傘。這說明當時游客本身缺乏應有的防雷常識。
而今年的三峽壩區壇子嶺景區雷擊事故,則表現為一些旅行社的導游防雷安全意識的淡漠。據事故調查組成員、宜昌市氣象局有關負責人說,在雷擊事故發生前1個小時,市氣象局就對這次雷雨天氣過程發出預警,導游依然領著游客踏上觀景平臺的露天電梯。
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部分公眾防雷意識的淡薄和防雷知識的匱乏,以及面對氣象災害自我防御能力的不足。
有游客建議,一方面在景區雷電易發地增設防雷警示牌,用防雷標志喚起游客的防雷意識;另一方面,公眾需要主動提高安全意識,加強對雷電等災害的自身防護。
登山防雷
1、登山時如遇打雷,不應再登高,應找樹林茂密處,或灌木叢中,雙腳并攏,蜷縮身子,蹲下。待雷聲基本停了,再行前進,或直接下撤。這里要注意的幾點:千萬遠離高大的樹木,找些干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并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將身上所有的手機,手臺,無線電之類關閉,并將身上所有帶金屬的物件,包括鑰匙,帶有金屬傘桿的雨傘、手機、哪怕帽子上帶有金屬扣子全部收起安放于遠離身邊的地方,待天氣好轉了再收回。
2、如已到達山頂,首要的是趕緊撤離,鉆進樹林會更安全。有些山頂會有鐵塔等建筑,這類也是接地裝置。在避雷針頂端60度夾角范圍內,是相對安全的,但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是打雷時,遠離避雷針15米以外。
3、下撤途中,畢竟還是在山間,除穿越時的安全問題外,還是要注意防雷。打雷時,應立馬放棄手中登山杖,并且雙腳并攏蹲在樹叢中,盡量避免長距離在裸露的巖石上暴露著下撤,那樣還是在林子當中避著安全。下撤過程中,盡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周圍的樹木,因為隨時的雷電下來,那些高大一點的樹木都會瞬間導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