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 海口日報記者 石中華 攝
兩會話“雙創”
城市設計是對城市景觀和特色風貌的精細化管理手段,較之控制性詳細規劃偏重對建筑高度、密度、容積率等技術指標的管理,更強調對城市和建筑空間風貌的整體管控,強調對建筑、交通、開放空間、綠化體系、文物保護等要素相互關系的空間協調和景觀控制。
近年來,海口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樹立系統思維,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同時注重宜居、人性和內涵式發展,讓市民在城市里居住得舒適、便利,讓更多優秀的城市“基因”得到傳承。如何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重新詮釋其特有的內涵與氣質,在現代化的城市空間中彰顯特色,是城市發展建設面臨的一個現實而迫切的課題。在今年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此紛紛建言獻策。
記者 陳小萍
探訪
老街小巷蘊藏歷史文脈
古色古香的清代瓦厝、保留著傳統空間的小樓、鱗次櫛比的民居……中山街道居仁坊巷道縱橫,如同新舊時光的交錯。這是歷史在海口舊城區沉淀下來的城市肌理,漫步其中,能讓身處都市喧囂生活的人,放慢腳步,靜沁心靈。
居仁坊,古海口政商薈萃之地,海口著名老城區。坊內古跡遺存眾多,和古跡相輔相成的是15條老街和留存了上百年的民居,但坑洼的路面、橫流的污水和漆黑的巷子卻與城市發展的要求格格不入。海口“雙創”活動開啟后,龍華區以中山片區居仁坊、人和坊、園內里和西門外四個社區(簡稱“兩坊一里一外”)為試點,采取老城區連片打造,對老舊社區小街小巷進行升級改造。在“量體裁衣,修舊如舊”的理念下,“兩坊一里一外”的路燈點亮了、道路鋪平了,雕塑、盆花、古詩壁畫也隨處可見。“環境變好了,生活方便了,感覺更幸福了。”在居仁坊生活了幾十年的符育光激動地說。
11月21日下午,新華北路,沿街立面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緊施工,一名工人正在對一處雕花進行除灰,這是騎樓老街整飭活化工程實施過程中的一幕。
騎樓老街改造項目地處海口騎樓建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核心區,范圍內的騎樓建筑群形成于上世紀20年代,多為華僑所建,是海口市最古老繁華的商業街區之一。2009年,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經過2010年至2013年的修繕維護與業態調整,如今的騎樓老街已初具規模。在此次整飭活化工程實施過程中,設計團隊以“瞻前顧后、與古為新”為設計理念,以“修舊如舊,補新以新”為設計策略,盡可能保留騎樓老街原有的味道,保留古建筑的風貌。“該保留的一定會保留,尤其是珍貴的建筑文物。”海口騎樓老街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工程師邢振興介紹,改造過程中,歷史建筑都獲得最大化的保留。
分析
塑格局?揚文化?顯色彩
近年來,海口積極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和全省城鎮工作會議精神,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樹立系統思維,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同時注重宜居、人性和內涵式發展,讓市民在城市里居住得舒適、便利,讓更多優秀的城市“基因”得到傳承。
塑格局,堅持以生態引領規劃、規劃引領建設。目前,海口已完成《海口市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年)》編制,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限和環境質量底線,建立起發展和管控指標落地、指標和坐標對應、地塊單一屬性的“一張藍圖”。
揚文化,系統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海口是海南省唯一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眾多,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并公布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達1560處,共有府城傳統建筑街區與騎樓建筑街區兩個歷史文化街區,其中海口騎樓老街有歷史建筑331處。目前,海口已完成各項文物保護前期準備工作,鐵橋、宣德第、鼓樓、起云塔等3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規劃和修繕方案編制完成。近幾年,海口共計投入約10億元,完成了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秀英炮臺等3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環境改造和展覽工程;完成水巷口北側10棟、中山路南側12棟歷史建筑修繕和中山路、新華北路、博愛北路沿街254棟騎樓立面修繕工程,完成了博愛北路、中山路、新華北路、解放東路的市政道路改造工程。
顯色彩,發揮園林藝術特有作用。海口充分利用春花、秋葉、彩葉、芳香喬灌木以及地被花卉,為城市居民營造了豐富多彩的綠色開放空間,呈現出四季有花有景、綠化彩化自然化的城市景觀,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
對策
融入歷史文化特色建設城市
如何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重新詮釋其特有的內涵與氣質,在現代化的城市空間中彰顯特色,是城市發展建設面臨的一個現實而迫切的課題。
在今年兩會上,?政協委員張發長認為,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凝結,當前名人故居、名人墓及本地歷史遺址等古建筑除了具有文史價值,更有旅游經濟價值,建議加強古建筑保護和開發工作。他說,五公祠、海瑞故居、海瑞墓、府城鼓樓等古建筑,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卻存在挖掘力度不夠、保護不到位等問題。“如果這些古建筑開發得當,除了能得到保護,推動經濟增長,還能為民眾休閑提供很好的場地。”為此,張發長建議,加強對丘浚故居、張岳崧墓、府城鼓樓等古建筑的保護和文史價值的挖掘,打造新的旅游休閑景點。
人大代表陳文強認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品位和靈魂所在,從本質上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質量。“我們希望看到,海口在城市特別是城鄉統籌的發展中,注重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文化特色傳承的緊密結合,更加深入地挖掘各地不同的文化資源、民俗特色和人文特點,進行有效統一的調研、歸類、整理,對地方擁護、群眾認可的民俗、傳統等特色文化加以扶持和宣傳,擴大知名度,推動新時期的融入發展。”他說。
政協委員董光海表示,如果利用海南高知名度的黃花梨樹與景觀大道相結合,不僅將填補海南旅游空白,還能提升海口的文化品位和旅游特色。因此,他建議,打造海南黃花梨樹景觀大道作為海口市特色景點;按照主題公園模式,打造具有黃花梨樹種植觀賞區、黃花梨歷史文化館、黃花梨交易信息市場等的景觀大道。
(海口網11月22日訊)
■鏈接
《海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海口將規劃“組團+中心放射”式的市域空間布局模式,形成“一城兩帶五廊道”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一城”,即海口主城區;“兩帶”,即生態休閑文化功能帶和現代特色高效農業功能帶。生態休閑文化功能帶為:具有“山地、森林、河湖”特色的生態休閑文化功能帶,承擔度假休閑旅游、文化體驗旅游、創意主題旅游和高端專業旅游的重要地區。現代特色高效農業功能帶為:具有“田園、鄉村、大地”特色的現代特色高效農業功能帶,在大力發展產業化、現代化、特色化農業的同時,可適當安排鄉村休閑度假旅游項目。“五廊道”,即海榆西線發展廊道、海榆中線發展廊道、東線高速發展廊道、海榆東線發展廊道和海文高速發展廊道。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