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際濕地城市
與濕地共棲 與城市共生
美舍河是海口綠色生態系統一個關鍵性、基礎性的廊道,全長約16公里,水域面積約68萬平方米,是海口的母親河。一年前,這里還曾一度底泥沉積、河流渾濁、常有臭味……
如今,這里發生了讓人驚嘆的變化:細細硬質堤岸換成了生態駁岸、河底種上了具有凈污能力的水草、白鷺忙著在淺灘水草里覓食、全國最大的八級梯田濕地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5000噸……這塊曾經“最難啃的骨頭”已打造成了一個水體治理示范樣板和典范,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今年9月22日,海口市獲得我國政府向《濕地公約》秘書處提交認證國際濕地城市遴選提名資格。通過全面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海口正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國際濕地城市”。
高位推進濕地保護修復
濕地具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向人類提供多種多樣的物產和休閑旅游場所,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海口市有濕地資源43.6萬畝,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人工濕地等4個濕地類及11個濕地型。
海口自古有“水城”之稱,數千年以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作的先民與濕地共棲、與城市共生。海口有著中國首批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紅樹林,被稱為“中國紅樹植物基因庫”。海口的羊山濕地涵括了淡水泉、河流、洪泛區、沼澤等濕地類型,堪稱“濕地博物館”。海口有濕地脊椎動物514種,占全國22.23%。
同很多國內城市一樣,海口在城市高度發展中,濕地資源面積也在萎縮,濕地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生態功能不斷退化。
2016年底,新一屆海口市委強調全市上下更新觀念,全面開展海口市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工作,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濕地城市。
市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多次召開常委會會議、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工作。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指定常務副市長作為全市濕地保護修復的總協調。
海口市還設立市區兩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在市林業局加掛“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局”牌子;組建了以院士為主任委員的“海口市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
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在梳理總結2014年3月頒布實施的《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執行情況的基礎上,于今年7月3日審議通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今年9月1日審議通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另外,《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已完成調研起草工作,計劃于明年6月完成審議。
去年12月,市委市政府邀請了國內知名的濕地規劃設計團隊,編制了《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這是全國省會城市率先編制的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也是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第一個區域性的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計劃保護建設東寨港濕地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濕地公園、3個省級濕地公園、45個保護小區和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規劃中,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將潭豐洋土整項目部分用地范圍,調整為規劃建設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保留近萬畝火山熔巖濕地。
“最難啃骨頭”成水體治理示范樣板
自1980年代開始,海口美舍河逐漸受到污染。1999年,在微微發臭的水體旁,海口開啟了美舍河治理步伐。由此,這一年成了美舍河治理“元年”。
1999年11月至2004年11月,海口市委市政府用5年時間,前后共投入近4億元,對海口、瓊山各5.7公里長的河道進行了大規模整治。2006年12月,800名部隊官兵在海口市美舍河里揮汗清淤,計劃用半個月時間給美舍河下游“洗肺”。
鄧新兵是三亞市園林環衛局副調研員,也是海口美舍河水體治理和生態修復項目的支援干部。他說,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是全國性難題,海口治水選擇了美舍河,敢于直面17年未解的難題,就是挑最難的骨頭啃。把最難啃的硬骨頭作為示范段來打造,體現了海口市委市政府的決心。
如今,美舍河這塊曾經“最難啃的骨頭”已打造成了一個水體治理示范樣板和典范,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美舍河環境的改善,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給周邊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目前,擬建的五源河、美舍河2個國家濕地公園,已報國家林業局待批。五源河濕地公園的出海口示范段已初具成效;2.8公里段正在組織施工,將在明年春節前完工。
海口響水河等5個省級濕地公園已經省林業廳批復同意設立,正在啟動潭豐洋濕地公園的詳細規劃。45個濕地保護小區和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的建設已經市政府批復同意實施。
結合開展“河長制”“灣長制”工作,海口將美舍河水體治理經驗推廣到全市水體治理工作中,全力推動南渡江、鳳潭水庫等江河湖庫的濕地保護修復工作。
東寨港保護區的水質從5類提升到3類,東寨港鳥類分布種類由119種增加至160種,魚類分布種類由204種增加至212種。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保護區周邊老百姓增收致富,他們通過發展民宿體驗,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濕地保護的基礎上發展濕地產業、開展生態旅游活動,海口實現了濕地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雙贏。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的千畝荷塘,當地村民依靠荷塘就增加超過1500萬元的收入;美蘭區三江鎮的“鶴舞九湖”,將濕地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每年吸引近5萬游人到此旅游觀光。演豐鎮依托紅樹林濕地開展民宿體驗,年接待游客達20余萬人次。
下一步,海口市將積極拓展濕地合理利用方式,如建立高效立體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濕地旅游業,加快發展紅樹林綜合性產業,積極發展濕地文化創意產業等,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記者 光明
(海口網12月5日訊)
?
相關鏈接:
“綠水青山·最美海口”美舍河生態攝影展呈現海口新變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